13種中藥自制制劑獲得湖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文號;88家行政村衛生室均能按操作規程開展4類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近年來,市中醫醫院全力弘揚中醫藥文化,推進中醫文化自信,全力做好中醫藥傳承創新,提升技術擦亮中醫藥品牌,2022年9月資陽區順利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區”省級復評,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厚植根基 大力推廣中醫文化普及
“現在說話聲音洪亮了,臉也沒有之前歪了,能坐穩了,群眾都說這里中醫治療效果好,果然名不虛傳。”走進市中醫醫院康復中心,患者劉三保的妻子姚運喜向查房醫生豎起了大拇指。劉三保因中風住院40多天,采取了扎銀針、穴位貼敷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并輔助了平衡、吞咽功能等一對一訓練,目前康復很好。
1月3日,桃江患者李飛連因腰椎間盤突出入住時,伴有頭暈嘔吐、胸悶等新冠癥狀。醫院中醫定向透藥療法為其治療腰椎,采取中醫藥防控技術治療新冠,僅17天時間,李飛連康復出院,2月14日,李飛連送來了一面嶄新的錦旗。
這些都是市中醫醫院以精湛的中醫技術贏得患者口碑的生動體現。市中醫醫院創建于1954年,有非常深厚的中醫歷史文化底蘊,培養和涌現了李星鵠、葉蘭香、趙日新等名醫大家,曾用中醫學在治愈流行性乙型腦炎,婦科、兒科及肝膽等疾病疾病方面作出過突出貢獻。“在疫情期間,我們發放了10萬多個中藥包,在新冠疫情防治方面貢獻了中醫力量。” 市中醫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郭治說,醫院始終堅持中醫藥文化引領事業發展,以圍繞“活動開展、場所建設、產品創作、品牌打造”四大核心為基本原則,厚植根基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努力提升中醫藥建設水平,大力推廣中醫藥文化普及,2022年,到醫院中醫診療人次數較2021年同期增長35%,醫療質量管理持續改進。
傳承創新 打通中醫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在迎風橋衛生院中醫科,值班的護士正在給一位老年患者做膝關節的康復理療。2018年迎風橋衛生院和市中醫醫院建立醫聯體后,衛生院的中醫科逐步壯大,兩次迎接國家級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鄉鎮級衛生院檢查,結果都是優秀。
隨著越來越多的群眾愿意并接受中醫治療,市中醫醫院積極探索“區+鎮+村”三級中醫醫聯體模式,以“分區包片”的形式,與基層醫療機構建立區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完善雙向轉診機制。目前,市中醫醫院牽頭醫共體覆蓋人口達區域常住人口的36.9%,全區6家建制衛生院和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中醫館,涵蓋針灸、艾灸、電針、中藥透析等中醫適宜技術40多種,88家行政村衛生室均能按操作規程開展4類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2022年3月,市中醫醫院與省直中醫醫院建立聯盟,省直中醫醫院派出4名專家到市中醫醫院長期坐診和擔任職務,參與醫院管理,市中醫醫院派出66人分9批次到省直中醫醫院集中輪訓,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共享。

醫院還致力于中藥自制制劑研究,共有13種中藥自制制劑獲得湖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文號。這些制劑是多位名老中醫藥專家畢生臨床經驗和經典學術思想的結晶。包括新傷愈散、復方五倍子洗劑、胃痛片、痔愈丸、頭痛丸、傷愈活血丸等。在醫保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這13種制劑已全部納入醫保藥品目錄,極大地減輕了群眾用藥負擔,對推動我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探索實踐 努力打造益陽中醫藥品牌特色
“青錢柳的果實成熟后,可作為菩提手串的原料,市場價能賣到800元一斤。因此青錢柳也叫‘搖錢樹’。”在資陽區張家塞鄉高坪村的青錢柳基地,省直中醫醫院常駐市中醫醫院康復科教授劉翔華正和農戶熱切交談,青錢柳是藥食同源的植物,葉入藥具有清熱、消渴、解毒的功效,也能輔助降糖、降脂、降壓。

2019年,市中醫醫院承擔了省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益陽市資陽區普查工作,共完成了606個、1818份中藥品種標本的采集,基本摸清了資陽區中藥資源的“家底”狀況。為促進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市中醫醫院院長帶隊,多次深入張家塞鄉、新橋河鎮等地,手把手指導藥農做到中藥材“種的好”、中藥生產“投料準”、中藥質量“可傳遞”,“對癥下藥”為中藥材種植生產保駕護航。如今,資陽區中藥材種植面積共超10000畝,主要種植枳殼、芡實、金銀花、等藥草,特別是新橋河鎮新勝村,建立了山蒼子、迷迭香等芳香植物立體有機種植基地1000畝。
“我們正在努力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打造益陽中醫藥品牌特色。”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趙紅介紹,與藥材種植企業共同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只是醫院探索實踐的一方面,近年來,醫院結合當地的旅游文化資源,積極探索“中醫+社區養老”“中醫藥+旅游康養”“中醫藥+研學游”等模式,目前醫院已經在資江明珠小區開始“中醫+社區養老”試點,不久前和益陽衛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益陽電視新聞網"的所有作品(如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任何媒體、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益陽廣播電視在線",違者追究責任
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跟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新聞糾錯:8008581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