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益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3例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回應廣大消費者關注熱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在消費領域遇到的問題,便于人民群眾安心消費、放心消費,讓人民群眾在司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起來看!
"
"
1.網購減肥藥含麻黃堿
"
消費者有權要求十倍懲罰性賠償
"
基本案情
"
準備嘗試服用減肥藥來瘦身的小美,在網上看到宣稱不運動不節食就可快速減肥的某款當紅韓國減肥產品,遂聯系了賣家小麗,由小麗從韓國直郵兩套減肥產品,共計1960元。
"
收到貨的小美,發現該產品包裝簡陋,且沒有任何標識和使用說明,于是將產品寄送檢測,結果發現其含有違禁成分麻黃堿99mg/kg。
"
小美上網查詢發現,麻黃堿屬于國家管控的第一類精神藥品,具有成癮性,長期服用會對人體的心臟功能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小美與小麗多次協商不成,將其起訴至法院要求進行十倍賠償,以及賠償相關損失。
"
裁判結果
"
大通湖管理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標明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成分等應當標明的其他事項,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其標簽還應當標明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含量。本案中,該減肥產品沒有任何標示和標注,明顯為“三無”產品,而且經相關專業機構檢測含有違禁成分“麻黃堿”,小麗銷售該減肥產品的行為違反了法律法規的強制性、禁止性規定,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可見,對于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行為,消費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并不以發生實際損害為前提。小美要求小麗支付價款十倍賠償金19600元及檢測費800元的訴訟請求于法有據,應予支持。判決:小麗向小美退還購物款1960元,并向小美支付賠償金19600元及檢測費800元。
"
法官提醒
"
網絡購物存在風險,尤其是購買減肥藥、保健品時,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核查相關物品是否標注“藍帽子”標志和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可查詢保健食品的相關信息。服用時如出現口干、尿頻、心跳過速、頻繁失眠、精神恍惚等不適時,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去醫院就診。如果發現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藥物成分的違法行為,應該及時向當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
此外,“減肥藥”“減肥咖啡”中添加違禁成分是違法行為,可能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追究刑事責任。
"
2.代購商品被“跑單”
"
消費者有權要求退回貨款
"
基本案情
"
2022年1月12日,原告王某通過微信號Wxxxx與被告李某聯系,要求購買貨號為Mxxxx1、Mxxxx2的某奢侈品牌皮包及腰帶,并約定了付款金額、收件人及收件地址,李某同意購買并提供支付寶賬號接收貨款。王某于次日將貨款22639.5元通過支付寶轉賬方式支付至由李某實名認證的支付寶賬號。同年1月21日,李某告知王某,因無法與上家聯系,不能提供王某下單的皮包與腰帶,并于2022年1月21日、2月18日退還給王某貨款共計1337元。
"
被告李某辯稱,其與原告之間不是買賣合同關系,是委托合同關系。被告并不承擔下單義務,只是受原告委托提交訂單給案外人郭某下單,被告在聊天記錄中已將此事告知原告,現郭某因涉嫌詐騙已被長沙警方立案偵查,李某不應承擔責任。
"
裁判結果
"
桃江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本案中,李某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實其在收受王某款項前,雙方已約定自己系通過郭某代購商品,也未約定違約時責任不由李某承擔。且李某作為所謂的代購人,在王某向李某表明購買案涉商品的意向后,以自己的名義收取了王某的貨款,同時在貨款中賺取差價,并表明王某只能收貨不能退款,故二人之間不符合委托合同的特性,雙方之間構成買賣合同關系。網絡“代購”一詞的含義與法律術語“委托代理”購買的含義并不等同,不能僅憑“代購”一詞就認定雙方之間是委托合同關系,應根據雙方約定或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來判斷雙方的關系。判決:被告李某于判決生效后10日內退還原告王某貨款21302.5元。益陽中院二審維持原判。
"
法官提醒
"
本案中的“代購”雙方形成買賣合同關系,王某支付了貨款,李某應當交付約定的貨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李某明確不能提供相應的貨物,王某主張李某退還貨款,依法予以支持。至于李某與案外人(上家)的往來系另外一個法律關系,李某可另外主張權利。
"
3.不知情購買展車
"
消費者有權要求賠償
"
基本案情
"
2021年5月,李某花13萬余元在益陽某汽車銷售公司購買了一輛新轎車,李某在驗車時發現車內保護膜已經撕掉,銷售顧問解釋說是其幫忙撕掉的。一段時間后,李某查看行車記錄儀時發現,其所購買的轎車出售前在銷售公司展廳當過展覽車,于是向銷售公司提出退車和賠償的要求,均遭到銷售商的拒絕,遂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銷售公司賠償8000元。銷售公司則認為,李某購買的車輛雖當過展覽車,但展覽車仍是“新車”而非“舊車”,沒有質量問題,車輛有無覆膜不是判斷“新車”與“舊車”的標準。況且,車輛擺在展廳與放在車庫沒有本質的區別,車輛沒有在路上行駛過,不存在折損和賠償,請求法院判決駁回李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
裁判結果
"
赫山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李某所購車輛雖在展廳展示過,但仍為“新車”。按通常理解,車輛被作為交通工具實際使用過或被較顯著的維修過即可稱為“舊車”,而涉案車輛僅在交付前在銷售商的展廳展示過,并且該車輛停放于展廳展示與停放于倉庫或其他存儲場所并無實質性區別,李某購買的車輛在使用期間并未發現車輛存在使用障礙或者質量問題。因此,李某購買的車輛仍系“新車”,不影響李某合同目的之實現。
"
但銷售公司將涉案車輛作為展車,為了展示的需要,提前將車輛座椅和顯示屏的保護膜撕掉,在向李某交付時,未如實告知所交付車輛曾作為展車的情況,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綜合當事人履行合同情況、銷售公司的過錯程度,兼顧對消費者知情權、消費心理的保護及對經營者如實履行告知義務的引導,判決:銷售公司向李某賠償4000元。
"
法官提醒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該銷售公司作為經營者,應向消費者如實告知車輛曾作為展車的實際情況,但未告知,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銷售公司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益陽電視新聞網"的所有作品(如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任何媒體、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益陽廣播電視在線",違者追究責任
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跟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新聞糾錯:8008581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