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湖治理使得“水下荒漠”蝶變“水下森林”。徐鋼 攝
"
12.4萬畝的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被稱作“洞庭之心”。由于無序養殖,它曾一度戴上水質劣V類的“黑帽子”。
"
為還大通湖一湖碧水,我市圍繞“退養、截污、疏浚、增綠、活水”,在大通湖流域打響垃圾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大型養殖退出和生態修復等7大攻堅戰。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
在這場“大湖保衛戰”中,民主監督力量從未缺席。各民主黨派益陽市委會均成立由主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帶隊赴縣市(區)開展調研監督,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可操作性意見建議幾十條。
"
民建益陽市委會出臺《對口南縣大通湖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實施方案》,圍繞鄉鎮污水處理管網升級改造、農業面源污染、綠色產業發展等重點開展多次專題調研,調研了10余個市縣區政府部門、逾十家企業,其向南縣、大通湖反饋的監督情況及意見建議得到區縣領導高度重視與積極反饋,推動問題解決。
"
相關專家建議農戶將臨湖精養魚塘改種水草,打造“水草+大閘蟹”“水草+小龍蝦”生態種養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條綜合治理與經濟效益“共生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如今,稻蝦套養已成為大通湖流域綠色支柱產業。
"
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23年上半年,大通湖水質由劣V類提升為Ⅳ類;沿湖植被帶65%得到修復,湖內水生植物達17種。
"
2022年,我市33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7%,同比提升9個百分點,南洞庭湖首次達Ⅲ類水質。
------------------------------------------------------------------------------------------------------------------------------------------------------------------------------------------------------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益陽電視新聞網"的所有作品(如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任何媒體、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益陽廣播電視在線",違者追究責任
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跟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新聞糾錯:8008581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