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奎溪鎮木榴完小,整潔的校園充滿活力,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笑容,學校教學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教育教學和安全、食堂、寢室管理規范,學校立足鄉村辦教育,針對每名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育人方案,走出了一條規范化、特色化鄉村教育的新路子。
“這個學期開始,我們的課間休息由原來的10分鐘調整到了15分鐘,我可以和伙伴們一起到操場玩踢毽子、跳繩,釋放了學習壓力,我們上課更專心了。”2月21日,說起學校的新變化,六年級1班學生唐雨祺高興地說。

今年春季開學以來,學校積極落實縣教育局關于中小學作息時間優化的要求,將課間休息時間從原來的10分鐘延長至15分鐘。“農村孩子天性活潑,課間延長后,他們能在操場自由奔跑、跳繩、做游戲,既緩解課堂疲勞,又增進同學感情。”該校校長胡永軍介紹道。經過一周觀察,發現調整后學生上課揉眼睛、分心等現象有所下降,課堂專注力也明顯提升,家長紛紛點贊這一“小改變帶來大健康”的舉措。

針對全校70%學生為留守兒童的現狀,學校建立“教師媽媽”“教師爸爸”結對幫扶機制,通過每日談心、定期心理輔導、學業跟蹤等方式關愛學生成長。周末,教師們主動走進學生家庭開展家訪,為留守兒童送去書籍、文具,并輔導作業。六年級2班學生小玲(化名)的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外出務工,從小缺失母愛的她性格有點孤僻,在班主任唐芙蓉老師的耐心引導下,小玲逐漸開朗起來。“唐老師周末常來我家,還教我扎頭發、下面條、包餃子,就像媽媽在身邊一樣。”小玲感動地說。去年以來,該校教師累計家訪超400余次,搭建起家校協同育人的橋梁紐帶。

盡管學校規模小,但閱讀室、實驗操作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并依托鄉土資源開設了農耕體驗、手工編織、茶葉制作等特色社團。目前,學校已開設了籃球、書法、合唱、象棋等15個特色課程,學生參與率達100%。“2024年,我們學校的男子籃球隊還在鎮運動會上獲得了冠軍呢!”籃球隊隊長陳文勇自豪地展示著獎杯,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特長,更讓鄉村孩子自信綻放。

學校還充分挖掘當地紅色教育資源,將革命故事、英雄事跡轉化為鮮活教材。組織學生開展“爺爺奶奶講革命故事”活動、推行紅色經典誦讀活動,讓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每年清明節,學校開展“童心向黨·我講英烈故事”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講述先輩事跡,讓紅色基因成為孩子成長最亮麗的底色。

“木榴完小雖然是大山深處的一所小規模學校,但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與幫助,教師周轉房已投入使用,學校運動場的塑膠跑道正在建設,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改善,育人環境持續優化,正朝著精品校園的目標加速邁進……”凝望著這所幾乎傾注了他所有精力的校園,談及未來,胡永軍信心滿滿。